《驴得水》观后感
《驴得水》观后感
利益让鲜活的生命变得腐朽,原以为只是简单的人性交促,却没想害了所有人。
影片以一种黑色幽默中式恐怖的方式展开。故事发生在偏远的乡村学校,一头名为“驴得水”的驴是学校的重要财产,被虚报成一名英语老师来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。这种看似荒诞的设定却成为了整个故事矛盾与冲突的开端。
从角色塑造上来看,每一个人物都鲜明而又复杂。张一曼,她自由奔放、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,她的笑声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。然而,在那个封闭、传统且充满偏见的环境里,她的善良与洒脱被无情地践踏。她的遭遇让人深感悲哀,她被众人的自私和封建礼教的余毒一步步逼向绝境,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女性最终走向崩溃,她的悲剧是人性黑暗面与时代局限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铜匠,此角色的转变也极具冲击力。最初他是一个单纯、质朴的人,因为一曼的启蒙而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向往。但在被伤害和利用后,他内心的恶被激发出来,变得凶狠、狭隘。这种转变揭示了人性在受到不公正对待后的扭曲,也反映出人性中的脆弱与不堪一击。
影片中的孙校长,他怀揣着教育理想来到乡村,可是在现实的重重压力下,他逐渐失去了原则。他为了保住学校的利益,一次次妥协、退让,甚至违背道德底线。他的行为看似是为了一个“伟大”的目标,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恶的帮凶,这种行为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碰撞时,人性的摇摆与迷失。
从一开始的虚报驴得水,到后来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发生的一系列荒诞事件,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背后,隐藏着的是对人性、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的深刻批判。
《驴得水》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。在利益、权力、欲望面前,人的善良、诚实、正直等美好品质显得如此脆弱。同时,影片也对教育进行了思考,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,人们为了获取资源所采取的不当手段,反而让教育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。
这部电影像是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丑恶,也促使我们去反思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,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木上稳步前行。
文:记者部陈佳怡
图:小红书
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